華夏經緯網引述臺灣“中時新聞網”報道 臺積電美國亞利桑那州5納米廠將于12月進行移機典禮,先前有媒體直擊臺積電在11月初首度包機把近300名員工送往美國,預計初期每兩周一班,繼續將1000多名臺積電員工及家屬送至美國。島內資深媒體人陳鳳馨在《風向龍鳳配》節目中示警,臺灣人才正在被掏空,隨著臺積電第一批人才去美國,未來將形成慢性失血的情況。
陳鳳馨分析指出,臺積電將臺灣的頂尖人才送往美國,背后考慮點是,在美國生產成本會拉得很高,而且沒有足夠的人才,因為美國理工人才本來就不多,愿意投入到半導體的人其實也非常有限,雖然亞利桑那州在附近的幾所小區學院開設半導體課程,但訓練的是第1線技術人員而不是工程人員,兩者終究還是有差距。
其次,美國的工程師并不愿意輪班,陳鳳馨提到,晶圓廠必須要24小時運作,不只是輪班問題,而且還需要隨call隨到,這在臺灣新竹的科技公司其實很常見,但對美國人來說是無法接受的事情,臺積電短期內也無法改變美國的文化,干脆直接從臺灣搬人才過去。
陳鳳馨強調,臺灣沒有大的市場、沒有生產任何資源,唯一有的優勢就是人力跟人才,臺灣早期是用勤勞的人力,有很多加工出口區,當時加工出口區對臺灣經濟成長幫助非常大;再來到1980年,早年從頂尖大學去美國留學的這批人,掀起一陣回來臺灣的風潮,這些人才聚集出新的產業模式,將“技術密集”這件事在臺灣落地生根。
但如今情況卻翻轉,陳鳳馨說,臺積電去美國投資面臨人才困境,所以只能從臺灣搬人才,隨著一批批人才去美國,會形成“慢性失血”的狀況。臺灣地區是不是正在國際的競爭過程當中快速流失人才?值得大家省思。
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曾警告,美國想復制臺灣的半導體產業鏈是不可能的,終將白忙一場,但在美國積極邀請臺積電設廠下,張忠謀日前證實,臺積電目前最先進的3納米制程,將作為美國亞利桑那州廠的第二階段計劃,他強調5納米廠是第一階段,之后在旁邊將規劃3納米廠。(來源:華夏經緯網)